兄长姊妹
在众兄弟中我年龄最小,姐妹中,我只有一个妹妹,叫段美玉,其余都是堂姐表姐,我的亲姐幼婴夭亡。
同父异母的大哥,段建球 号 青云。初中毕业加入了中国人民 解放军,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争。在部队任营级文化教员。1953年因病复员,享受革命军人待遇。二年后因病逝世。据说是当时流行的肺结核致命。享年三十岁,生有一男一女,男孩幼年夭亡(只比我小一岁) 侄女段丁玲 嫁了一个忠厚老实的农民。大嫂高带娣,改嫁他人,后无联系。
亲大哥段建国,又名建亚。1940年12月28日生,中等偏高的身材,身体健壮,天资中等,中专毕业,喜欢写作,投稿报社都被退回了。有政治羁绊的原因,也有文笔欠火候的实情。另一方面,他从小爱武术,能倒立行走十几米,水性也好,会游泳,讷言却时不时撒谎。对二哥很不友善,有时还打二哥。对我漠不关心,不过也不伤害我。比较自私,有力气可惧怕体力劳动。有一次偷了母亲5万元钱(5元),借口掉到池塘里了,在水塘里故意摸呀摸,摸了好大一会儿才摸出来。饭量大,吃饭时烫烫的饭也大口快吃,像抢饭一样,我觉得很可笑。不过他很勇敢,他投的稿件,大多是抨击新中国脱产干部中的腐败现象。记得有一篇题为“瞌睡大王”的稿子中,描写了农民辛苦交公粮,又累又饿大汗淋漓而负责公粮的人却在那里打瞌睡,对农民不理睬的事。后被报社批转评说为:风马牛不相及。
有一次,他一个人打死了一条很大的蛇,足有4尺多长是我见过的野生蛇中最大的了。拿回家炖了一锅蛇肉汤,大胆的一人吃了一小碗,我也吃了。味道象鱼和鸡的混合味,汤乳白色,鲜得很。
1960年,他从白地市林业中学毕业后,出门谋生,听说在祁东邮局当了几个月邮差,以后去了哪里就没有音讯了,父母逝世,他虽然抛弃了我们,但我和二哥还是想念他的。
亲二哥段建中 字 昊生性寡言少语,求生路上,要到不得已的时候才肯说出一番话来,个头偏矮,走路姿态似女人样,就是人们常说的八字路,身体不是很壮实,做事谨小慎微。一辈子干体力劳动,苦难一生,实在是难为他了。不论他怎么努力,也无法摆脱困局。家庭贫穷,致力求生,上学困难重重,他学习天份也一般,小学毕业就回家务农,过体力劳动关那是需要刻苦的。熬风霜寒暑更是有苦难言无定期。任凭主观努力也不能适应。一生在困境中挣扎。
父母去世后,建国丢弃了我们。二哥和我相依为命。二哥因为能力有限,关心我只能是被动状态。开始两年,正赶上社会上刮共产风,吃大锅饭,绝大多数老百姓都一样吃不饱穿不暖。对于我们被打成另类的人们来说,反倒是能在吃苦中还能享受一点公平,在饥寒中找到一时的平衡。
二哥没有干涉我的选择,我选择求学他没有阻拦,我选择到新疆谋生也给了一定的支持。
我们兄弟两个在家很少说话,心灵相通,配合默契,各自的需要互不干涉。上学时,寒暑假回家,我帮他做点家务,主要是做饭,种自留地帮一把手,有时也出一点工,挣点公分。
16岁那年,1962年,我留校当了校工,干到64年,每月挣15元钱,除掉生活剩下不多,我能给他买咸盐的钱了。他也很高兴,兄弟俩心心相慰,觉得抵抗社会风浪总比单独一个人强些。
1965年我到新疆找到了一份工作,1966年,他也随后离开家乡外出谋生,先到新疆,嫌新疆太荒凉,找工作也没有门道,又返回南方。跟着同乡在两广拉大锯,打临工,后到贵州做砖瓦烧砖瓦,无师自通。贵州山高沟深,交通十分不便,好多村庄都希望在本村建窑,这些村庄大多产煤,所以很想请师傅烧砖瓦,我在文革中受迫害,1972年就投奔了二哥,跟着他学烧砖瓦。可是贵州的泥土十分复杂,能做出上等砖瓦的不多,很难烧出好成色。不过村民对我们很好,他们拿出细粮大米待师傅,砖瓦出现一些小问题,他们也能谅解,一般不会刁难我们。
做到1975年,四人帮处于最猖狂的时代,最低层的泼皮赖头也乘机捞政治资本,搞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,竟把矛头指向了我们这些真正的无产者,真正的劳动人民。我被遣送到衡南一家安置农场,二哥回到了老家壁子塘。
二哥生活早已习惯节俭,打工几年攒了一点钱。但他的婚姻一直是个老大难,三十五岁了还是没有一点希望。1976年文革结束,随着四人帮倒台,1978年同村一个朋友女儿高晓艳,对失去父母的我们产生了同情,想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家庭。二哥成家要比我困难,恰好他又攒了点钱,我选择了退出,她选择了二哥成为了我嫂子。成家之后,二哥生活虽然平淡,意外来到的幸福生活让他足以陶醉。生有一女一男,侄女 段芳芳,侄儿 段琼波,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代,二哥精神上获得了解放,体力劳动能力有所提高,生产技术也相对熟练,一家人安居乐业,侄女侄儿十五六岁先后到广东打工,侄女段芳芳聪明能干,深得老板器重,她自己刻苦学习广东话,工作机会就多了,当领班,当导游,开店经营,都能得心应手,获得颇丰的收入。段琼波在姐姐的帮助下也在广东站稳了脚跟。十八九岁就结婚生子了,这时候一家人已经是其乐融融,苦尽甘来了,他们幸福了,我也获得了轻松。
众多叔姑兄长中,有当教师的,有搞工程的,当农民的居多,他们真善美的真性情,朴实勤奋的品格,各个不同的性格,都对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。他们的机遇,在民国时期长大成人的要好得多。战争的灾难落到了五十年代成长的哥兄中。这里举表兄高正县作扼要叙述。正县比我年长六岁,1958年,我与他同校,他高三,我初一。他是高中毕业班的班长,学习成绩优秀。可是因为富农成份,被排斥在高考升学之外,回乡当了农民。曾当过代课教师,深受学生家长好评,却得不到转正机会。回乡生产,犁地耙田,插秧种田的技术活样样是能手。就这样在农村还是受气,身体健壮又有文化知识,稍优秀的女性仍然不愿以身相许。不堪政治压迫,他依靠兄长高正省在武汉的工作关系在湖北荆门找到了一份工作,安家结婚时,已近四十了。
我们曾几次通讯互诉衷肠,他魏碑体书法堪与名帖媲美。可惜的是一辈子没有跳出政治桎硞,学识未能得到应用,能力未能发挥,聪明才智被埋没,陨消于寂寞之中。1980年来信询问我怎么求得了国家公职一事。论才干和能力我比不上表哥,区别在于表哥有一个温暖的家,姑妈和正省表哥安排好了他的生活,无形中拉远了进入国家核心圈的距离。我是一个破碎的家,必须靠个人奋斗拼搏去创建一个家。老家已经不给我机会了,只好志在四方,来到遥远艰苦的边疆谋生。国家对此有一小点优惠政策,建设边陲的人都来自五湖四海,这又约定俗成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,这一回答未知妥否。
对正县表哥的怀才不遇我深感惋惜。他因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双双过关,给自己取名号 野仙,他这种管它冬夏与春秋的乐观态度,不也正是亿万百姓都具有的吗?
收到他的来信时,正值我阅读中国通史,所以借用几个历史人物表示对他才能的肯定,作新诗一首:
精神动地君特奇
寄语群贤独自清
披星戴月勤劳作
坚韧不拔山月知
归来不叹息
陶渊明,远离官场做学问
田园取乐传佳话
你只能怀才不遇苦求生
牛郎敢偷织女衣
你爱怜女性顾不及
若是论信仰,
释迦摩尼为之惜
子路陈过去
管仲自珍智
你默默无闻
逊称野仙
锤炼着人间正气
众多姐妹她们大多数没上学,少数最高学历也就是小学程度,她们嫁人后摆脱了一定的政治压迫,过着极普通平常人的生活。她们老老实实做人,踏踏实实做事,她们勤劳朴实的好品格,苦心养育儿女经营家庭,恪守平民百姓的本分,让我明白刻薄不赚钱,忠厚不亏本,淡泊明志天地宽的道理。